玉泉
获得约 9 条结果 (用时0.98 秒)-
湖北当阳玉泉寺
湖北当阳玉泉寺
【简介】
位于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东麓。
相传东汉建安年间(196—219),普净禅师在玉泉山结庵,后就原址建覆船山寺。隋开皇十二年(592),天台山智者大师移锡到此,在覆船山寺旧址重建寺庙,名玉泉寺。智者大师在此讲经说法三年之久。玉泉寺随与南京的栖霞寺、山东长青的灵岩寺、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为“天下丛林四绝”。唐代该寺又加以增建。仪凤年(676—679)间,禅宗北派祖师神秀,从黄梅东山寺来此弘法,长达二十余年。北宋时大加扩建,并名为景德禅寺。此后,玉泉寺几经兴废。1983年,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。
玉泉寺现在主要殿堂有: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毗卢殿、毗卢上方、东堂、西堂、般舟堂及藏经楼等。
玉泉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隋初,明崇祯十五年(1642)加以修葺,并增筑围墙,扩建成现在的规模。大殿为重檐歇山式,高二十二米,面阔七间(四十米),进深五间(二十八米),两侧走廊内套封边墙。整座建筑由七十二根金丝楠木大立柱支承,立柱直径二点二米,规模宏大,是湖北省现存最大、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。1982年春至1984年秋,经过彻底维修,大殿恢复了明代的风貌,展现出过去的雄姿。
千年古刹玉泉寺
素有“三楚名山”美称的湖北当阳玉泉寺,自东汉末年建寺起,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。东汉建安三年(198),江西汜水关镇国寺长老普净禅师,游历天下名山,见玉泉山清水秀,便在山麓的珍珠泉畔结茅为庵,这就是闻名四海的玉泉寺有庙之始。
约在公元六世纪中叶,南北朝的南朝陈宣帝期间(569-581)又敕建覆船山寺(即今玉泉寺);隋文帝开皇年间(580-600),智顗禅师在玉泉寺讲说《法华玄义》和《摩诃止观》,博得了晋王杨广的赏识与崇敬,并赐予他“智者大师”的称号。智者请文帝敕建玉泉寺,得到文帝赞许,于是他又亲自组织了建造玉泉寺的工程。经过数年的营造,其建筑之宏伟,时与浙江天台的国清寺、江苏南京的栖霞寺、山东长清的灵岩寺并称“天下丛林四绝”。从此我国唯一的一座坐西朝东的寺院,就在这里建成。智者大师在此参禅悟道,并以其高远的抱负、非凡的才智,顺应着时代的潮流,融汇南北,总揽众流,批判取舍,整合创新,创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宗派——天台宗。并由此开启了中国隋唐佛教宗派纷呈的新时代,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。玉泉寺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之一。唐高宗仪凤年间(676-678),禅宗神秀在黄梅时,由于慧能的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之偈,得到了弘忍的赞赏,而神秀的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之说没有得到弘忍的认可,五祖便将衣钵秘密传给了慧能。慧能得法南归后,隐居十五年,继至曹溪,住南华寺。神秀则来到玉泉寺,住寺东七里的度门兰若。他在那里大开禅法,广召信众,二十余年中,拥有信徒数万,并创立了禅宗教派中的“北渐”(唐朝禅有“南顿”、“北渐”两派,“南顿”由慧能在南华寺创立)。之后,武后(武则天)闻其声望,于久视元年(700年)招请他到长安,在内道场供养。中宗尤加礼重。至此,神秀有“两京法王,三朝国师”之称。
北宋真宗(1017-1021)年间,皇后明肃因敬仰当时德高望重的慕容禅师,捐银重建了玉泉寺,并改名“景德禅寺”;使其建筑规模达到“为楼者九,为殿者十八,僧舍三千七百间”。玉泉寺从此被誉为“星环云绕,为荆楚丛林之冠”。有诗赞之:
塔连云汉近桥边,古树森森不计年;
水为清流多见古,山因高耸半遮天;
钟浮雅韵惊尘梦,月放明光照玉泉;
堪羡高人栖隐处,方知陆地有神仙。
可惜的是,南宋绍兴年间以后,玉泉寺遭兵火毁坏。自此时至清朝末年,历代曾对玉泉寺进行了十三次重修或补修。1982年5月至1984年12月,在国家文物局李竹君工程师的指导下,对玉泉寺的大雄宝殿进行了全落架大修。这次大修,用材800立方米,耗资695000元,建筑面积1253平方米。修葺后的大雄宝殿,既沿用了宋元时期的营造方法,也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;面阔九间,进深七间,通高22米。梁架斗拱,用材硕大,结构严谨,不用铁钉;吞脊龙吻,活龙活现;天花藻井,彩画斑斓;飞檐凌空,庄重古朴;灰顶泉柱,典雅大方。再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湛技艺,是长江流域为数不多的宝殿之一。也是湖北省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。十多年来,寺院共投资近200万元,重修了天王殿、讲经台和观音阁,修复了毗庐殿、玉佛殿、东西禅堂、圆通阁和送子庵,新塑佛像金身570多尊,请回玉佛6尊,使玉泉寺达到五十年代的寺院规模。
玉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这里文物集聚,珍贵罕见。寺前的铁塔,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(公元1061年),由玉泉寺僧务本禅师领工铸建,它是我国目前最高(七丈十三层)、最重(十万六千六百斤)和保存最完整的铁塔。铁塔每层每边铸有“八仙过海”、“二龙戏珠”和海山、海藻、水波等文饰,线条清晰、流畅,台座八面,各铸托塔力士一尊,全身甲胄,脚踏仙山,头顶塔座,体态刚健,状极威猛;塔角飞檐,凌空龙头,悬挂风铎;逐层迭装,不加焊接,稳健玲珑;日照塔身,紫气金棱,交相辉映,故曰“棱金铁塔”。塔身还铸有2373尊小佛像,形态逼真,栩栩如生。寺内供奉有隋至明清历代大中型宗教文物36件,其中隋大业十一年(公元615年)铸造的铁镬,造形浑厚古朴,铭文清晰可见;唐代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所画的石刻观音像,男首女身,体态丰润,线条流畅;元代铸造的铁钟、铁釜,明清铸造的钟、鼎及万名化香炉,均有铭文记载其上。
在一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,玉泉寺饱经风霜,涌现了普净(东汉)、智者(隋)、神秀、一行(唐)、齐己(五代)、慕容(宋)、祖印、尘空(近代)等一百二十多位大德高僧。其中被历代帝王封为“大师”和“国师”称号的就有十人之多。同时,由于玉泉寺环境优美,山川秀丽,吸引了李白、白居易、张九龄、刘禹锡、苏东坡及公安三袁等文人墨客,在这里留下赞美玉泉寺,歌颂玉泉寺的优秀词章诗赋五百多首。
【联系方式】
地址: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坝陵办玉泉山
电话:0717—3240302
邮编:444105
网址:http://www.yuquansi.org/
[详细] -
河北邢台玉泉寺
河北邢台玉泉寺
在邢台西北四十里有个皇寺村,原名玉泉寺,建于唐朝贞观年间(公元627-649年)。以该寺有三绝而著称。
一是皇寺。相传,元顺帝被明将朱洪武追杀,曾避难于玉泉寺附近。而朱洪武却在该寺内歇兵喂马,所以后来将此寺改名皇寺。皇寺始建于唐,而重修于元,正殿、配殿宏伟壮观,为砖木结构,雕梁画栋都具有元代风格,为近世所罕见。可惜,保护不善,又因年久失修,这一独具风格的古建筑已今非昔比。
二是鸟柏。皇寺院内,有一棵一千二百五十年的古柏,高达二十多公尺,挺拔苍劲,枝桠繁壮,一年四季郁郁葱葱。古柏树冠十分繁茂,大致可分七层,其势如烟如云,翠浓异常。由于此古柏位居深山古刹和玉泉环绕之中,常栖息珍禽鸟。再加上树冠如此庞大,经常迎风自吟。两鸣交响,酷似百鸟鸣唱。据植物学家考证,该古柏树种优异,培土肥美,所以树纹结构异于寻常。结合民间美传:“每落一鸟,便增加一鸟形花纹,久而久之,柏纹如落鸟之众,落鸟似柏纹之美。可惜,在很早以前的一个深夜,从南方来了一个明眼窃宝人,利用秫秸掩盖,劈开树干,偷走了鸟纹。现在留下的一丈多长,三尺多宽的伤痕,就是当时盗宝的明证”。该传说虽然优美动听,但实际上是因雷击所致。鸟柏的美丽花纹依然存在。
三是玉泉池。在鸟柏的南侧有一泉池,古称“玉泉池”。泉底石沙如玉,水清见底。水中游鱼翩翩。泉池系明朝县令陈大宾所建,已有五百年历史。池面五亩有余,池中碧波荡漾,凉亭耸立;池岸料石精砌,垂柳成行。池南岸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牌坊,其石柱、石梁、石瓦楼等都是银灰色的石料雕刻而成,龙凤图案,形象生动栩栩如生。中央牌坊中跨之上刻有玉泉池三个浑健有力的草书大字,是当时邢台县知县朱浩所写。池中心有一凉亭,建筑精美别致。掩映在红花、碧水和绿柳之中,十分幽雅,是鉴赏湖光山色和避暑的好地方。值此连续数年偏枯年份,许多名泉都已干涸,但玉泉池,依然昼夜不停地翻华如玉,竞相涌出。泉水日涌出量约在七千至万吨以上,使这一极度缺水的石灰岩地区,“河渠纵横,绕村贯户,玉液流淌灌溉沃野”。皇寺村一带,家家户户泉水丁冬,山坡田野稻麦花香,虽非江南而实胜江南。说也奇怪,泉水在玉泉池涌流不干,但经皇寺下流不远便渗漏到石灰岩的列隙之中,河渠溪流化为乌有,这就是邢台的又一奇观--流不干与灌不满。
每当夕阳西坠,在古刹的屋脊飞檐上,在鸟柏的树冠桠杈上,在玉泉池的凉台牌碑上,以及在四周的山林石崖边,均抹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彩辉,景观十分幽静、壮丽。形成了游人神往的美景,这就是“玉泉夕照”名胜的由来。
[详细] -
却说孙权求计于吕蒙。蒙曰: "吾料关某兵少,必不从大路而逃,麦成正北有险峻小路,必从此路而去。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,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;彼军至,不可与敌,只可随后掩杀。彼军定无战心,必奔临沮。却令潘璋引精[详细]